「未·未来」 系列展览
“生态远见计划-生”Eco-Vsion Plan:SHENG
“生态远见计划-生”
Eco-Vsion Plan:SHENG
展览时间
2023年4月1日-2023年5月5日
展览地点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二层B展厅
展览概况
“生态远见计划-生”展览以“生”为主题,自甲骨文草木萌发的字义为启始,连接生命、生态、生活、 生产的不同图景。展览板块由“産 Chan”、“眚 Sheng”、“甡Shen”、“甠Qing”四部分构成,以生命设计、超物体、合成生物材料、后人类、第三自然、生态资本、响应式环境、气候设计、复原力等关键词为线索,涵盖来自15个国家及地区的28位艺术家设计师,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荷兰建筑设计博物馆等涉及45个物种的32件艺术设计作品,尝试通过全新视角探求“生”活的变迁、“生”境的变局、“生”态的变革以及“生”存的变机,以期从中国生态语境和文化背景出发,探讨生态危机背后具有远见性的新机遇,呼唤一场跨文化、跨时空、跨领域的国际生态对话。
学术版图
从全球地理维度看,此次展览中艺术作品所研究的物种,主要分布于欧洲、美洲、亚洲、澳洲、非洲的沿海地区。从“法国菌群蓝藻”、“亚马逊热带雨林”等植物到“非洲大象”、“福建沿海的黄鱼”、等物种;从“松鼠”“荷兰的农业植物”“智利的皂⽪树” “美国纽约东河布鲁克林海军工厂当地濒危物种冷冻胚胎”等有机体到“岩石”“草木灰”“矿场”等无机体;从“病毒”“空气”“立陶宛奥克斯图马拉荒原沼泽中的真菌”等细胞尺度到“未来人类”等元宇宙尺度,用组织工程技术制造的“半活体牛排”等也同样被纳入展览之中。参与物种的多样性即决定了展览“超物体”、“后人类”、“第三自然”等特点。
展览现场
版块介绍
第一板块所有参展作品
“産 Chan”,生也。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世”一词常被用来非正式地描述地球当前所处的地质年代,成为人类活动对自然气候及生态系统影响的一种纪实。经济生产如同“阶乘”般逐渐加速急行,开发、扩建、生产、制造等行为不断复制,“自然个性”与“生态存在”随之以某种被忽视的方式走向消亡。这一板块中汇聚的作品均以各自的方式,对地球和人类环境的变化历史投以注视。
TerreformONE
非盈利的建筑和城市设计研究小组
致力通过开创性的建筑生物技术
寻求因地制宜改造地球的方法
作品“反灭绝图书馆”,Terreform ONE
Terreform One建造了⼀个鸡蛋形状的反灭绝图书馆,其中存放着当地濒危物种的冷冻胚胎。低温金库将包含在⼀个象征性的“鸡蛋”的形式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解构。进入图书馆的每个物种都带有一个基因标记,其中包含根据联合国人权文件修改的“自然权利法案”,编码标记则代表着“物种平等”的立场。项目通过创造一个空间来保护这些有机体最早和最基本的状态,从而扭转生态问题。
Formafantasma
以研究为基础的设计工作室
Trimarchi 和 Farresin二人任
埃因霍温设计学院地理设计方向主任
作品“Cambio”,Formafantasma
作品“Cambio”的名字来自中世纪拉丁语 Cambium,意为“改变、交换”,受伦敦蛇形画廊的委托,由 Formafantasma 调查,是一项对木材产品的提取、生产和分销的长期调查项目,提出了关于木材生产及其伦理问题。商业形式的演变及其在全球的扩张,使得对木材监管变得极具挑战性。其所关注的林业即源于 19 世纪在殖民地上所进行的生物开采,就其产生的收入和对地球生物圈的影响而言,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该项目关于林业、木材砍伐的相关研究提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参数。创造一个可持续的项目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广泛的研究,并对产品的整个寿命进行规划。
Accurat
Accurat数据可视化设计工作室
工作室致力研究数据复杂性背后的美
作品“The Room of Change ”,Accurat
“变化的房间 The Room of Change”数据艺术装置呈现出了一个手工制作的数据挂毯,以说明我们环境的多个方面在过去几个世纪中是如何变化的, 它们仍在如何变化,以及将如何继续变化。该装置结合了几个不同的数据源,从全球、地方及个人的角度来描述世界,讲述了人们的故事以及他们与周围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关系,在叙述中分层提供密集和细化的信息,以强调“变化”在所有尺度上的普遍性。
第二板块所有参展作品
“眚(shěng)”,过也。从“取物不尽物”的儒家思想,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再到“生态透支”的危机图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掠夺愈演愈烈,“生态资本化”进程远超生态的自然复原速度。该板块意图揭露人类和自然岌岌可危的关系,其中部分作品也正是全球艺术行动的构成。观者在此将步入一个自省的过程,与极端气候频发、细菌病毒变异等环境“亚自然”状态下的人类思考相连。这也恰恰是人类行为与生态自平衡交错的结果。正如“眚”字下方的“目”,贪婪的过程与不可逆的结果同样需要被可视化地呈现,迫使不断索取生态霸权的欲望直视自己的“眚”,引导观者开启一场关于生态和地球资源的深刻反思。
部分参展艺术家
玛雅 · 克莱默 Maya Kramer
上海纽约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
作品“再无衡量”(There is Nothing you can Measure Anymore),Maya Kramer
作品是一个由洗衣粉铸成的老虎头骨,它像三维X光片一样漂浮在单向镜玻璃柜中,伴随水慢慢滴在头骨上,逐渐分崩离析。从象征意义和物质意义上讲,这件作品暗示了环境的恶化——老虎是被人类的过度行为逼到灭绝边缘的强大动物。磷是⼀种在洗衣粉中发现的日常污染物,X射线则可以识别和诊断潜在的问题。而头骨的瓦解也表明,熵和溶解是不可改变的过程。
肯 · 里纳尔多 Ken Rinaldo
专注于跨物种的交流
创作领域为互动生物艺术、机器人技术和三维动画
作品“最大化气候焦虑时钟”(Maximum Frustration Compressor),Ken Rinaldo
“Maximum Frustration Compressor”是全球变暖指数(GWI)的实时时钟,连接到实验冷聚变反应堆的Trompe-L'œil 3D打印装置。图像上有一个连接到步进电机的时钟表盘,只要全球变暖指数上升,表盘就会不规律地旋转,这也象征着地球正在经历的不稳定天气。而如果这个3D打印上的表盘停止它的不规律旋转,则表明全球变暖并未加剧。标题中的“Frustration”一词是指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波浪能已经为我们的许多能源需求提供了真正的解决方案,但是我们还在继续梦想着至高无上的能源自由,采用压裂、采煤和炼油等碳开采政策,继续污染我们的环境,时钟指针也因此一刻不停地旋转着。
赵峰 & 林惠义 Chow & Lin
Chow & Lin是一对艺术家组合
使用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技术来解决全球问题
作品“等值——鱼的生态足迹”(Equivalence -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Fish),Chow and Lin
在项目中,与科学家、渔业专家、养鱼场和当地渔民紧密合作。通过对鱼的生长周期和养殖方式的研究,计算出一公斤黄花鱼需要7.15公斤的垃圾鱼才能从鱼苗长到成熟的市场尺寸。该作品的关键图像是鱼群肖像的马赛克镶嵌——三条奇异的鱼被置于中心,周围分布有4136条小鱼。镶嵌这一艺术结构被选择用来框定主题的复杂性,以及讽刺人类天生对寻找秩序和平衡的渴望。
第三板块所有参展作品
“甡(shēn)”,众生并立之貌。人类系统、非人类、半活体、合成生物……在同一时空中共享定量的物质,如同不胜其数的集合不断产生“交集”。在与自然力量的碰撞和关于未来的人类想象中,人类开始强烈期望回归一种“民胞物与”的天人合谐状态,从而重新权衡物质发展与自然进化的弹性相处模式和融合共生,以此鸟瞰自然的生长、感知与更迭。艺术家尝试在交叠的语境下展开关于有生命的机器亦或智能生物的未来想象,其创造对象从“以人为中心”、“人文主义”向“以生命为中心”的转变也许同样是探讨地球命运共同体的缩影。
部分参展艺术家
迈克尔·塞本 Michael Sedbon
伦敦艺术大学传媒学院交互设计硕士学位
生物艺术和设计奖的获得者
作品“CMD 2.0”,Michael Sedbon
“CMD 2.0”是由3个生物反应器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共享⼀个光源。归功于它们生产氧气所获得的信用,每个光合细菌的菌落都可以要求获得光照。伴随资源使用权地给予,人工智能在这些蓝藻菌群上测试不同的金融系统种群,光合细胞和计算机在试验不同的政治制度。驱动市场的规则是通过遗传算法优化的:遗传算法将这些原社会的规则描绘成基因通过培育社会的种群,继而产生新⼀代的市场。
格迪米纳斯 · 乌博纳斯 Gediminas Urbonas
艺术家、教育家
乌博纳斯工作室共同创始人
麻省理工学院艺术文化与科技前系主任
作品“沼泽游戏”(Swamp Game),Gediminas Urbonas
这款探索性游戏正对观者发出邀请,以体验在有知觉的沼泽——这个可以感受生物及其栖息地之间脆弱的相互依赖关系的完美环境——之中所展开的同情关系。在这里,社区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其他成员所处环境的一部分,也被整体生存所必需。游戏探索了视角的变化,允许我们通过漂浮在沼泽生物中体现不同的物种:植物、昆虫、鸟类、两栖动物、真菌、细菌或藻类,并将发现食人魔形而上学的主要规则:要成为另一个,你必须被吃掉。
奥龙 · 卡特斯 Oron Catts
伊纳特 · 祖尔 Ionat Zurr
共同发起组织培养与艺术计划
(the Tissue, Culture & Art "TC&A" Project)
作品“残缺不全的美食”(The Remains of Disembodied Cuisine),Oron Catts & Lonat Zurr
“残缺不全的美食”,在这个表演中,人类第一次吃到在实验室里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动物身体上切下来的肉,即食用一种由组织工程技术制造的半活体牛排。该项目批判了“无受害者的乌托邦”的愿景,在这个愿景中,我们将能够吃到肉而不需要屠宰动物。在道德层面上,该项目解决了人类与生物世界之间最常见的互动区,也探究了当有人“捣乱”他们的食物时,人们所明显感到的不安。该项目在提供“无受害者”肉类消费的幻觉的同时,也潜在地提出了一个乌托邦式的未来,在这种情况下,用于食物消费的动物的杀戮和痛苦将被减少——也许随之而来的,与食品工业相关的生态和经济问题也能获得解决。然而,如果使我们的食物成为一个新的对象或存在的类别,即“半活体”,在这一行为的逻辑链中,半活体同样有可能被迫成为新的被剥削对象。
第四板块所有参展作品
“甠(qíng)”,同“晴”,雨而夜除星见也。自然危机已悄然降临,新生态风险与新生命机遇共存。“和谐竞争”与“顺应增强”使人类开始主动找寻未来的生计与进化方式,即以“复归于朴”的自然心性,正视众生的递变进化,尊重万物的有机规律,敬爱生命的演替价值。在这一板块,艺术家们希望思考设计和艺术在未来如何帮助我们在地球甚至外太空更好地生存,提出弹性的、思辨性的问题举措,以支持人类和地球公民的永续、可持续发展,尝试在超人类、超生命、超生态、超经济的未来时代,寻觅一种并立共生,交融依存的机会。
部分参展艺术家
吉尔伯特 · 埃斯帕扎 Gilberto Esparza
国家艺术创作者体系的成员
他的实践运用了消费者回收技术和生物技术实验
作品“自体光合作用的植物”(Autophotosynthetic Plants),Gilberto Esparza
该项目采用了活性有机体的形式,由一组模块化的微生物细胞组成,培育来自利马(Lima)水系统不同部分的细菌菌落,而这些细菌将通过新陈代谢产生电能,并改善水质。这些模块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水力网络,将生物过滤水管理到中央容器,创造一个能让来自不同营养级的生产者物种和消费者物种(原生动物、甲壳类动物、微藻和水生植物)能够达到内稳态平衡的最佳环境。细菌产生的电能可以转化成光能帮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使这些在中央容器中的植物完成它们新陈代谢的过程。
利亚姆 · 杨 Liam Young
设计师、导演和BAFTA提名的制片人
在设计、虚构和未来的空间中运作
作品“星球之城”(Planet City),Liam Young
“星球之城”是一部电影和一本书籍,其背景是⼀个容纳100亿人的想象中的城市。在那里,我们将世界的其他地方交给一个全球规模的荒地,并归还被盗的土地。这部电影跟随⼀个连续的节日队伍在城市中循环跳舞。每一天,它都与不同的狂欢节、文化和庆祝活动相交,一边行走,一边改变节奏,在新的颜色、服装和喧闹声中无休止地循环。在“星球之城”中,我们看到气候变化不再被理解为技术问题,而成为意识形态问题,植根于文化和政治之中。这是⼀个形如城市的虚构,同时也是对明天的非凡想象,对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重新审视。
华金 · 法尔加斯 Joaquin Fargas
阿根廷圣伊西德罗探索艺术、科学和技术中心主任
美洲阿比尔塔大学UAI拉丁美洲生物艺术实验室主任
作品“生物圈项目”(The Biosphere Project),Joaquin Fargas
“生物圈项目”由隔离在密封容器内的自然生态系统组成,它们只被允许受到热和光的外部影响,依赖光作为能量来源,以促进它们内部发生的生命周期的发展和持续存在。这些系统以极小的规模代表了我们的星球,并显示了它的脆弱性以及对之投以关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些球体由玻璃体、有机玻璃等物质构成 ,被放置在由不锈钢、铁、铝制成的不同高度的支架上,或者索性悬挂在天花板上,作为地球的隐喻,在一个无限小的尺度上被展示、被注视。
文献板块|万物丛生
在生态设计文献板块“万物丛生”中,生态设计从1960年到2022年的历史发展脉络被重新梳理和视觉化呈现,同时联合【卷宗书店】,展示生态设计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书籍资料。在此,来自过去与未来、在地与他场的生命意识,将展开一场跨时空的对话和交流。
参展艺术家
吉尔伯特 · 埃斯帕扎
Gilberto Esparza
华金 · 法尔加斯
Joaquin Fargas
郭易卓
Yizhuo Guo
莉迪亚 · 卡利波利蒂
Lydia Kallipoliti
玛雅 · 克莱默
Maya Kramer
杨郦
Li Yang
刘桂羽
Guiyu Liu
玛丽 · 马廷利
Mary Mattingly
肯 · 里纳尔多
Ken Rinaldo
丹 · 罗斯加德
Daan Roosegaarde
迈克尔 · 塞本
Michael Sedbon
马林 · 萨瓦
Marin Sawa
艾伦 · 萨耶格
Allen Sayegh
谭君妍
Adelaide Lala Tam
奥尔坎 · 特尔汉
Orkan Telhan
理查德 · 韦勒
Gediminas Urbonas
格迪米纳斯 · 乌博纳斯
Richard Weller
皮纳尔 · 约尔达斯
Pinar Yoldas
奥龙 · 卡特斯 & 伊纳特 · 祖尔
Oron Catts & Ionat Zurr
赵峰 & 林惠义
Chow & Lin
数据可视化设计工作室
Accurat
设计地球
Design Earth
尘埃蓝小组
Dust Blue
食物地理学小组
Food Geography Group
研究型设计工作室
Formafantasma
NEDO工作室
NEDO Studio
城市设计研究小组
Terreform One
WHOM数字艺术团队
WHOM Digital Art Team
生态空间计划
Zoop
Co-Space
卷宗书店
JUANZONG BOOKS
(按姓氏拼音排序)
生态远见计划是一个国际性的研究、设计、活动网络,通过跨学科的碰撞,探讨人、自然、技术的三元关系并为生命、地球和可选择的未来提供倡议与方案,以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危机。生态远见计划定期邀请设计师、艺术家、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家、决策者、公益组织等行业领袖,以访谈、讲座、展览、项目等形式作为催化剂,为危机时代提供综合的媒介、工具与解决方案。
组织委员会
主任:高洪、范迪安
委员:杨文海、徐杨、
林茂、王晓琳、吕品晶、邱志杰、潘承辉
学术主持
范迪安
总策划
宋协伟
展览总监
张子康
策展人
景斯阳
行政统筹
董焕琴、车静、温猛、郑涛
展览统筹
倪尔璐
展览协调
吴景茜、黎超群、邓佳伟
展览设计
沈星逸、赵楠、赵恒阅、刘起、巩毅
策展团队
王琪、檀松冶、于天一、常祯、王晓彤、高心甜、王国栋、李鑫祥、王露、李晨雪、范纾怡、朱艺蒙、李润泽、吴嘉琪、王楠、余典而、胡瀚宇、黄婉婷、尹承修、李泽林、罗沃晴、郭怡敏
***
主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
指导单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设计学科评议组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承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
网龙网络公司
利亚德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798 CUBE
协办单位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U设计周
「未·未来」系列展览
「未·未来」系列展览于2023「未·未来」国际教育论坛同期举办。“人类世”已经成为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共同关注的核心话语,用以指代人类活动给地球生态系统造成巨变后开始的一个崭新的地质年代。系列展览中的“合成生态-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生态融合-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生态远见计划-生”展览将通过呈现“人类世”的连锁反应,反思全球面临的生态危机与挑战;“瞰·见”国际艺术设计院校教学成果展将设计作为方法,以艺术设计教育作为解决方案,邀请全球百所艺术设计院校,呈现全球艺术设计院校前沿领域学科教学成果与设计方案。“创新机遇文献展”“理想与思想-未来城市文献展”及“设计新目标99+”展将基于设计学院的学科研究回应时代的变革及全球共同关注的议题。
「未·未来」 系列展览
“生态远见计划-生”Eco-Vsion Plan:SHENG
“生态远见计划-生”
Eco-Vision Plan:SHENG
展览时间
2023年4月1日-2023年4月23日
展览地点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二层B展厅
1 第一版块介绍
第一板块所有参展作品
“産” Chan
生也、生态焦虑、生“变”
chan産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世”一词常被用来非正式地描述地球当前所处的地质年代,成为人类活动对自然气候及生态系统影响的一种纪实。经济生产如同“阶乘”般逐渐加速急行,开发、扩建、生产、制造等行为不断复制,“自然个性”与“生态存在”随之以某种被忽视的方式走向消亡。
这一板块中汇聚的作品以各自的方式,对地球和人类环境的变化历史投以注视。复杂系统中长期被忽视的不平衡关系终究会引发“生态焦虑”,⽪纳尔·约尔达斯(Pinar Yoldas)通过关于全球文化的人造物以模糊生命形式的视觉边域,传递不安。奥克莱特(Accurat)以人文主义方式的世界数据快照,突出变化的普遍存在。Terreform ONE(开放⽹络⽣态)对⽓候危机的关注,Formafantasma对林业和⽊材砍伐的观察,都展现了艺术家面对生态问题的设想。谭君姸(AdelaideLa la Tam)将目光投向⻝物⽣产系统,实现食物与设计之间的调解。杨郦则模拟出一个“垃圾考古研究所”,尝试引导观者的自我审视,从未来回望当下的人类文明。艺术家试图以描述性的创作方法,传递环境的变化历史和对人类发展历程的反思。
参展艺术家
TerreformONE
非盈利的建筑和城市设计研究小组
致力通过开创性的建筑生物技术
寻求因地制宜改造地球的方法
作品“反灭绝图书馆”,Terreform ONE
Terreform One建造了⼀个鸡蛋形状的反灭绝图书馆,其中存放着当地濒危物种的冷冻胚胎。低温金库将包含在⼀个象征性的“鸡蛋”的形式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解构。进入图书馆的每个物种都带有一个基因标记,其中包含根据联合国人权文件修改的“自然权利法案”,编码标记则代表着“物种平等”的立场。项目通过创造一个空间来保护这些有机体最早和最基本的状态,从而扭转生态问题。
Formafantasma
以研究为基础的设计工作室
Trimarchi 和 Farresin二人任
埃因霍温设计学院地理设计方向主任
作品“Cambio”,Formafantasma
作品“Cambio”的名字来自中世纪拉丁语 Cambium,意为“改变、交换”,受伦敦蛇形画廊的委托,由 Formafantasma 调查,是一项对木材产品的提取、生产和分销的长期调查项目,提出了关于木材生产及其伦理问题。商业形式的演变及其在全球的扩张,使得对木材监管变得极具挑战性。其所关注的林业即源于 19 世纪在殖民地上所进行的生物开采,就其产生的收入和对地球生物圈的影响而言,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该项目关于林业、木材砍伐的相关研究提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参数。创造一个可持续的项目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广泛的研究,并对产品的整个寿命进行规划。
Accurat
Accurat数据可视化设计工作室
工作室致力研究数据复杂性背后的美
作品“The Room of Change ”,Accurat
“变化的房间 The Room of Change”数据艺术装置呈现出了一个手工制作的数据挂毯,以说明我们环境的多个方面在过去几个世纪中是如何变化的, 它们仍在如何变化,以及将如何继续变化。该装置结合了几个不同的数据源,从全球、地方及个人的角度来描述世界,讲述了人们的故事以及他们与周围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关系,在叙述中分层提供密集和细化的信息,以强调“变化”在所有尺度上的普遍性。
Pinar Yoldas
跨学科的设计师、艺术家、研究者
发展于生物科学和数字技术领域
作品“Fabula ”,Pinar Yoldas
《Fabula》是关于当代全球⽂化的 "⾃然" (lus naturae),即⿊猩猩、变种⼈、怪物、以能量饮料、⼤汽⻋、冰箱为⻝的怪胎。在这个后⼈类的原始泥浆中,有新出现的⽣命形式。存在着⼀种⼯业汤的动物群和植物群,其驱动⼒不是繁殖或⽣命,⽽是模仿和死亡。通过有意模糊男性和⼥性、微⽣物和⼈类、有机物和合成物之间的视觉区别,我的作品引发了⼈们对⾃⼰身体的⾼度认识,特别是围绕性和死亡问题。它的⽬的是推动⼀个⼈的思维,以拥抱诸如性别不平等或否认死亡的问题。如果艺术有能⼒改变⼈类的思想,在这个项⽬中,Fabula利⽤这种⼒量使⼈们离开他们的精神舒适区,以体验⼀种内涵,提醒他们的⽣命⼒和死亡。
谭君姸 Adelaide Lala Tam
致力于探索⻝品⽣产系统内的复杂性
突出观察过程中所揭示的信息
作品“ 0.9 Grams of Brass ”,Adelaide Lala Tam
在肉类行业中,生命的 "价值 "被很好地隐藏在闭门造车中,对社会保持匿名的屠宰过程。这些动物的死亡仍然不为人知,没有价值,而消费者的看法则会被扭曲,往往被误解。在肉类工业中重新评估生命的价值,要从改造构成电击枪弹壳的0.9克黄铜开始。扣动扳机后,弹壳是杀戮过程中唯一留下的碎片。一台自动售货机被用来质疑与货币价值相对的道德价值的表现。从机器上出售的物品是由0.9克的黄铜弹壳制成的,价格与子弹本身相同。它的价格也与一头牛的生命成本相同。由此产生的黄铜回形针(它起源于一个大规模生产和分配的系统)是一个被奉献给日常使用的物品,作为一个动物生命损失的持续提醒。
作品“ A glimpse into the life of Romie 18 ”,Adelaide Lala Tam
这个项⽬作为⼀个可视化的时间轴,展示了影响Romie 18(阿德莱德在屠宰前跟踪了3年的⼀头⽜)⼀⽣的项⽬。它包含了在埃因霍温和Romie 18家的⽣物动⼒农场中使⽤的重要物品和产品,将观众带⼊农场环境。当你穿越时间轴时,你会对动物世界⾥的⼈造材料更加熟悉。按照从上到下的线性顺序,你将从⼀头⽣产⽜奶和⽜⾁的⽜的出⽣到死亡。
杨郦 Li Yang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
现为英国中央圣马丁材料未来方向研究生
专注于生态危机设计
作品“垃圾考古 Garbage Archaeology ”,杨郦Li Yang
垃圾是人类存在的明确标本,研究垃圾可以了解古代,同样也可以了解现代人的行为。人类的很多历史是从垃圾中发掘出来,垃圾连接着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垃圾考古结合了考古学的方法,研究了当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垃圾,这里考古学由过去一直关注死亡和消失的人类世界,开始直面现代人类生活。通过模拟垃圾考古研究所,这些档案代表了垃圾反映出的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无从察觉的行为模式。
2 展览概况
“生态远见计划-生”展览以“生”为主题,自甲骨文草木萌发的字义为启始,连接生命、生态、生活、 生产的不同图景。展览板块由“産 Chan”、“眚 Sheng”、“甡Shen”、“甠Qing”四部分构成,以生命设计、超物体、合成生物材料、后人类、第三自然、生态资本、响应式环境、气候设计、复原力等关键词为线索,涵盖来自15个国家及地区的28位艺术家设计师,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荷兰建筑设计博物馆等涉及45个物种的32件艺术设计作品,尝试通过全新视角探求“生”活的变迁、“生”境的变局、“生”态的变革以及“生”存的变机,以期从中国生态语境和文化背景出发,探讨生态危机背后具有远见性的新机遇,呼唤一场跨文化、跨时空、跨领域的国际生态对话。
The "Eco-Vsion Plan-Sheng" exhibition starts from the Chinese character "生, sheng", whose original meaning in the oracle bone script is the sprouting of grass and trees, and which can been to connect the different scenes of life, ecology, living and production. The exhibition is composed of four sections, each with an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bearing the symbol: "產 Chan", "眚 Sheng" and "甡 Shen" and “甠Qing”, and revolves around keyworkds such as Life Design, Hyperobjects, Synthetic Biomaterials, Posthuman, Third Nature, Ecological Capital, Responsive Environment, Climate Design, Resilience, etc. It involves 28 artists and designers from 15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cluding Harvard Universit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the Netherlands Museum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with 32 pieces of art and design projects of 45 species, in an attempt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living", "habitat", "ecology" and "survival" through a brandnew perspective, so as to explore the visionary new opportunities behind the ecological crisis from the ecological context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China, and to call for an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dialogue across cultures, time and space, and fields.
3 学术版图
从全球地理维度看,此次展览中艺术作品所研究的物种,主要分布于欧洲、美洲、亚洲、澳洲、非洲的沿海地区。从“法国菌群蓝藻”、“亚马逊热带雨林”等植物到“非洲大象”、“福建沿海的黄鱼”、等物种;从“松鼠”“荷兰的农业植物”“智利的皂⽪树” “美国纽约东河布鲁克林海军工厂当地濒危物种冷冻胚胎”等有机体到“岩石”“草木灰”“矿场”等无机体;从“病毒”“空气”“立陶宛奥克斯图马拉荒原沼泽中的真菌”等细胞尺度到“未来人类”等元宇宙尺度,用组织工程技术制造的“半活体牛排”等也同样被纳入展览之中。参与物种的多样性即决定了展览“超物体”、“后人类”、“第三自然”等特点。
4 文献板块|万物丛生在生态设计文献板块“万物丛生”中,生态设计从1960年到2022年的历史发展脉络被重新梳理和视觉化呈现,同时联合【卷宗书店】,展示生态设计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书籍资料。在此,来自过去与未来、在地与他场的生命意识,将展开一场跨时空的对话和交流。
5 参展艺术家
吉尔伯特 · 埃斯帕扎
Gilberto Esparza
华金 · 法尔加斯
Joaquin Fargas
郭易卓
Yizhuo Guo
莉迪亚 · 卡利波利蒂
Lydia Kallipoliti
玛雅 · 克莱默
Maya Kramer
杨郦
Li Yang
刘桂羽
Guiyu Liu
玛丽 · 马廷利
Mary Mattingly
肯 · 里纳尔多
Ken Rinaldo
丹 · 罗斯加德
Daan Roosegaarde
迈克尔 · 塞本
Michael Sedbon
马林 · 萨瓦
Marin Sawa
艾伦 · 萨耶格
Allen Sayegh
谭君妍
Adelaide Lala Tam
奥尔坎 · 特尔汉
Orkan Telhan
理查德 · 韦勒
Gediminas Urbonas
格迪米纳斯 · 乌博纳斯
Richard Weller
皮纳尔 · 约尔达斯
Pinar Yoldas
奥龙 · 卡特斯 & 伊纳特 · 祖尔
Oron Catts & Ionat Zurr
赵峰 and 林惠义
Chow and Lin
数据可视化设计工作室
Accurat
设计地球
Design Earth
尘埃蓝小组
Dust Blue
食物地理学小组
Food Geography Group
研究型设计工作室
Formafantasma
NEDO工作室
NEDO Studio
城市设计研究小组
Terreform One
WHOM数字艺术团队
WHOM Digital Art Team
生态空间计划
Zoop
Co-Space
卷宗书店
JUANZONG BOOKS
(按姓氏拼音排序)
组织委员会
主任:高洪、范迪安
委员:杨文海、徐杨、
林茂、王晓琳、吕品晶、邱志杰、潘承辉
学术主持
范迪安
总策划
宋协伟
展览总监
张子康
策展人
景斯阳
行政统筹
董焕琴、车静、温猛、郑涛
展览统筹
倪尔璐
展览协调
吴景茜、黎超群、邓佳伟
展览设计
沈星逸、赵楠、赵恒阅、刘起、巩毅
策展团队
王琪、檀松冶、于天一、常祯、王晓彤、高心甜、王国栋、李鑫祥、王露、李晨雪、范纾怡、朱艺蒙、李润泽、吴嘉琪、王楠、余典而、胡瀚宇、黄婉婷、尹承修、李泽林、罗沃晴、郭怡敏
***
主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
指导单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设计学科评议组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承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
网龙网络公司
利亚德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798 CUBE
协办单位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U设计周
「未·未来」系列展览
展览平面图
「未·未来」系列展览
「未·未来」系列展览于2023「未·未来」国际教育论坛同期举办。“人类世”已经成为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共同关注的核心话语,用以指代人类活动给地球生态系统造成巨变后开始的一个崭新的地质年代。系列展览中的“合成生态-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生态融合-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生态远见计划-生”展览将通过呈现“人类世”的连锁反应,反思全球面临的生态危机与挑战;“瞰·见”国际艺术设计院校教学成果展将设计作为方法,以艺术设计教育作为解决方案,邀请全球百所艺术设计院校,呈现全球艺术设计院校前沿领域学科教学成果与设计方案。“创新机遇文献展”“理想与思想-未来城市文献展”及“设计新目标99+”展将基于设计学院的学科研究回应时代的变革及全球共同关注的议题。
「未·未来」 系列展览
“生态远见计划-生”Eco-Vsion Plan:SHENG
“生态远见计划-生”
Eco-Vision Plan:SHENG
展览时间
2023年4月1日-2023年4月23日
展览地点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二层B展厅
1 第二版块介绍
第二板块所有参展作品
“眚” Sheng
过也,⼈类过错 ⽣态剥夺
“眚(shěng)”,过也。从“取物不尽物”的儒家思想,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再到“生态透支”的危机图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掠夺愈演愈烈,“生态资本化”进程远超生态的自然复原速度。该板块意图揭露人类和自然岌岌可危的关系,其中部分作品也正是全球艺术行动的构成。观者在此将步入一个自省的过程,与极端气候频发、细菌病毒变异等环境“亚自然”状态下的人类思考相连。这也恰恰是人类行为与生态自平衡交错的结果。正如“眚”字下方的“目”,贪婪的过程与不可逆的结果同样需要被可视化地呈现,迫使不断索取生态霸权的欲望直视自己的“眚”,引导观者开启一场关于生态和地球资源的深刻反思。
参展艺术家
理查德·韦勒 Richard Weller
理查德·韦勒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城市学的梅尔森主席和景观建筑学的教授和主席以及麦克哈格中心的执行主任
作品“我们美丽而破碎的世界”(Our Beautiful Broken World),Richard Weller
作品是⼀系列当今世界上发⽣的巨型环保项⽬的⼩模型,这些模型被排列(钉在画廊的墙上)作为分类学--就像⾃然历史博物馆⾥的蝴蝶集合。
玛雅 · 克莱默 Maya Kramer
玛雅 · 克莱默是上海纽约大学艺术学院的助理教授。她拥有马里兰艺术学院的博士学位和亨特学院的博士学位。她的作品通过沉浸式的,有时是机械式的装置,以及对物质性的独特方法,关注人类与环境之间令人忧虑的关系。她创造了一些物体和装置,讲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充满矛盾的关系。这位艺术家使用令人惊讶的材料,如冰、煤、铁锈、报纸和洗衣粉来塑造作品和表象,使人联想到疏远和损失。时间、熵和瞬息万变也在她的序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时常被制定出来,提醒着人类视角的局限性。
作品“再无衡量”(There is Nothing you can Measure Anymore),Maya Kramer
作品是一个由洗衣粉铸成的老虎头骨,它像三维X光片一样漂浮在单向镜玻璃柜中,伴随水慢慢滴在头骨上,逐渐分崩离析。从象征意义和物质意义上讲,这件作品暗示了环境的恶化——老虎是被人类的过度行为逼到灭绝边缘的强大动物。磷是⼀种在洗衣粉中发现的日常污染物,X射线则可以识别和诊断潜在的问题。而头骨的瓦解也表明,熵和溶解是不可改变的过程。
肯 · 里纳尔多 Ken Rinaldo
肯·里纳尔多 (Ken Rinaldo) 因互动生物艺术、机器人技术和三维动画而受到国际认可。他的艺术、科学实践是破解复杂的社会、生物和机器共生体的平台。里纳尔多专注于跨物种的交流,研究方法以增强动物、昆虫、细菌和新兴机器智能,因为它们自我组织并共同居住在地球上。作为一个模型的生命系统一直是批判性地询问技术的工具,它本身现在制定了进化的生存本能和新兴的自我意识软件代理
作品“最大化气候焦虑时钟”(Maximum Frustration Compressor),Ken Rinaldo
“Maximum Frustration Compressor”是全球变暖指数(GWI)的实时时钟,连接到实验冷聚变反应堆的Trompe-L'œil 3D打印装置。图像上有一个连接到步进电机的时钟表盘,只要全球变暖指数上升,表盘就会不规律地旋转,这也象征着地球正在经历的不稳定天气。而如果这个3D打印上的表盘停止它的不规律旋转,则表明全球变暖并未加剧。标题中的“Frustration”一词是指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波浪能已经为我们的许多能源需求提供了真正的解决方案,但是我们还在继续梦想着至高无上的能源自由,采用压裂、采煤和炼油等碳开采政策,继续污染我们的环境,时钟指针也因此一刻不停地旋转着。
赵峰 and 林惠义 Chow and Lin
Chow and Lin 是一对艺术家组合,他们使用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技术来解决全球问题。通过一种类型化的摄影方法,他们的项目由经济学、公共政策和媒体的讨论性背景驱动,并通过与主题专家的持久交流进一步增强。他们已经在15个国家展出,并被芝加哥当代摄影博物馆和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博物馆收藏
作品“等值——鱼的生态足迹”(Equivalence -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Fish),Chow and Lin
在项目中,与科学家、渔业专家、养鱼场和当地渔民紧密合作。通过对鱼的生长周期和养殖方式的研究,计算出一公斤黄花鱼需要7.15公斤的垃圾鱼才能从鱼苗长到成熟的市场尺寸。该作品的关键图像是鱼群肖像的马赛克镶嵌——三条奇异的鱼被置于中心,周围分布有4136条小鱼。镶嵌这一艺术结构被选择用来框定主题的复杂性,以及讽刺人类天生对寻找秩序和平衡的渴望。
玛丽 · ⻢廷利 Mary Mattingly
玛丽·马廷利(Mary Mattingly)是一位视觉艺术家。她在纽约市的一艘驳船上创立了 Swale,这是一个可食用的景观项目。Swale 于 2017 年在布朗克斯的混凝土植物公园发起并共同创建了“美食之路”。“美食之路”目前被认为是一个试点项目,是纽约市公园 100 多年来第一次允许人们公开觅食。玛丽·马廷利的作品在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哈瓦那双年展、Storm King、国际摄影中心、首尔艺术中心、布鲁克林博物馆、纽约公共图书馆、deCordova博物馆和雕塑公园以及东京宫展出。她的作品被收录在一些书籍中,如Whitechapel/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的当代艺术文献系列标题为 "自然"
作品“管道和永久冻土 Pipelines and Permafrost ”
这些照片通过研究在一个地方发现的化石记录,讲述了一个通过深层时间到未来或一个地方的故事。所有图片由Mary Mattingly提供,注解与部分照片的拍摄地点有关。本系列作品50%的收益将捐赠给草根全球正义联盟。
倪尔璐、郭淞楠、范纾怡、林梓瑶
Ni Erlu / Fan Shuyi / Lin Ziyao / GuoSongnan
倪尔璐中央美术学院平面设计方向
郭淞楠中央美术学院生态危机设计方向
范纾怡中央美术学院系统设计方向
林梓瑶中央美术学数字媒体艺术方向
作品“ 超尘埃 Hyper-Dust”
尘埃的传播力远超人类的想象,尘埃能够完成一场完全由自然力主导的跨时空的物质交流,在微观的尺度上连接全球气候系统。虽然撒哈拉的尘埃不曾直接影响到北京的气候环境,但身处北京的我们仍然有可能与一颗来自撒哈拉的尘埃擦肩而过。为打破局限于人类尺度的生态意识,揭示微观尘埃与宏观世界的联系,我们开展了一项艺术计划——寻找撒哈拉。我们同大气科学家合作,通过一场理想气候实验,试图在北京寻找那一颗来自撒哈拉的尘埃,并将其命名为超尘埃。
NEDO Design Studio
景斯阳,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生态危机设计方向召集人,毕业于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创作与研究领域聚焦于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危机设计。
作品包括《海洋·馆》、《新牛肉产业》、《京津冀大区域规划-绿色廊道设计》、《北京绿环研究》、《21世纪的达拉斯》等
张婧娴,MIT Media Lab毕业,计算机科学背景,数据可视化和人机交互方向。历史项目:邮件交流网络可视化、品牌网站视觉设计与被感知价格的关联、歌单数据可视化等。关注数据的呈现方式和与不同人群的交互
NEDO Design Studio 是一家国际性的设计驱动的创新机构,关注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以及艺术与科技交叉领域融合创新,在设计研究、影响力传播、策展等领域提供系统性、多层次、弹性的长期注意解决方案。工作室成员均毕业于哈佛大学、MIT、宾夕法尼亚大学等世界顶级设计类高校
作品“ QS-21”
作品“QS-21”的名字来源于2020年新冠疫苗研发过程中发现的关键成分QS-21。QS-21作为疫苗的关键性佐剂,提取于生长于智利的皂皮树的树皮。尽管每针疫苗仅需要价值5美元的QS-21,但是提取一克粉状的QS-21就需要100,000美元。截止2022年,全球需要的疫苗数量超过100亿剂,这给本就需要生长数10年以上才能成熟的智利皂皮树带来巨大的压力。气候变化、人类疾病的需求、本身生长速度的局限性都使这种珍稀物种濒临灭绝。
本作品以“QS-21” 代表人类与地球上其他物种关系的缩影,表达了在大流行病与危机时代地球物种间错综复杂、相互依赖的多层次关系,包括:人类疾病、所使用药物、药物来自大自然物种的提取物、物种的生存环境、气候变化对其生存环境的响应等。
作品以一个高耸的“数字化”墓碑为主要呈现方式,并营造出一个具有纪念性的冥想场所。数字化影像基于世界卫生组织、约翰霍皮金斯大学、制药公司、疫苗研发科学提供的实时生成,以d3.js、Javascript、CSS、HTML实现,对多层抽象数据结构进行处理和数据提取分析,以时序数据可视化形式呈现。虚拟的影像与真实的物质化场所产生碰撞与对话,启发观众发现疫苗背后人类与自然的强关联,引发对于生态、地球资源的深刻反思。
2 展览概况
“生态远见计划-生”展览以“生”为主题,自甲骨文草木萌发的字义为启始,连接生命、生态、生活、 生产的不同图景。展览板块由“産 Chan”、“眚 Sheng”、“甡Shen”、“甠Qing”四部分构成,以生命设计、超物体、合成生物材料、后人类、第三自然、生态资本、响应式环境、气候设计、复原力等关键词为线索,涵盖来自15个国家及地区的28位艺术家设计师,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荷兰建筑设计博物馆等涉及45个物种的32件艺术设计作品,尝试通过全新视角探求“生”活的变迁、“生”境的变局、“生”态的变革以及“生”存的变机,以期从中国生态语境和文化背景出发,探讨生态危机背后具有远见性的新机遇,呼唤一场跨文化、跨时空、跨领域的国际生态对话。
The "Eco-Vsion Plan-Sheng" exhibition starts from the Chinese character "生, sheng", whose original meaning in the oracle bone script is the sprouting of grass and trees, and which can been to connect the different scenes of life, ecology, living and production. The exhibition is composed of four sections, each with an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bearing the symbol: "產 Chan", "眚 Sheng" and "甡 Shen" and “甠Qing”, and revolves around keyworkds such as Life Design, Hyperobjects, Synthetic Biomaterials, Posthuman, Third Nature, Ecological Capital, Responsive Environment, Climate Design, Resilience, etc. It involves 28 artists and designers from 15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cluding Harvard Universit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the Netherlands Museum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with 32 pieces of art and design projects of 45 species, in an attempt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living", "habitat", "ecology" and "survival" through a brandnew perspective, so as to explore the visionary new opportunities behind the ecological crisis from the ecological context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China, and to call for an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dialogue across cultures, time and space, and fields.
3 学术版图
从全球地理维度看,此次展览中艺术作品所研究的物种,主要分布于欧洲、美洲、亚洲、澳洲、非洲的沿海地区。从“法国菌群蓝藻”、“亚马逊热带雨林”等植物到“非洲大象”、“福建沿海的黄鱼”、等物种;从“松鼠”“荷兰的农业植物”“智利的皂⽪树” “美国纽约东河布鲁克林海军工厂当地濒危物种冷冻胚胎”等有机体到“岩石”“草木灰”“矿场”等无机体;从“病毒”“空气”“立陶宛奥克斯图马拉荒原沼泽中的真菌”等细胞尺度到“未来人类”等元宇宙尺度,用组织工程技术制造的“半活体牛排”等也同样被纳入展览之中。参与物种的多样性即决定了展览“超物体”、“后人类”、“第三自然”等特点。
4 文献板块|万物丛生在生态设计文献板块“万物丛生”中,生态设计从1960年到2022年的历史发展脉络被重新梳理和视觉化呈现,同时联合【卷宗书店】,展示生态设计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书籍资料。在此,来自过去与未来、在地与他场的生命意识,将展开一场跨时空的对话和交流。
5 参展艺术家
吉尔伯特 · 埃斯帕扎
Gilberto Esparza
华金 · 法尔加斯
Joaquin Fargas
郭易卓
Yizhuo Guo
莉迪亚 · 卡利波利蒂
Lydia Kallipoliti
玛雅 · 克莱默
Maya Kramer
杨郦
Li Yang
刘桂羽
Guiyu Liu
玛丽 · 马廷利
Mary Mattingly
肯 · 里纳尔多
Ken Rinaldo
丹 · 罗斯加德
Daan Roosegaarde
迈克尔 · 塞本
Michael Sedbon
马林 · 萨瓦
Marin Sawa
艾伦 · 萨耶格
Allen Sayegh
谭君妍
Adelaide Lala Tam
奥尔坎 · 特尔汉
Orkan Telhan
理查德 · 韦勒
Gediminas Urbonas
格迪米纳斯 · 乌博纳斯
Richard Weller
皮纳尔 · 约尔达斯
Pinar Yoldas
奥龙 · 卡特斯 & 伊纳特 · 祖尔
Oron Catts & Ionat Zurr
赵峰 and 林惠义
Chow and Lin
数据可视化设计工作室
Accurat
设计地球
Design Earth
尘埃蓝小组
Dust Blue
食物地理学小组
Food Geography Group
研究型设计工作室
Formafantasma
NEDO工作室
NEDO Studio
城市设计研究小组
Terreform One
WHOM数字艺术团队
WHOM Digital Art Team
生态空间计划
Zoop
Co-Space
卷宗书店
JUANZONG BOOKS
(按姓氏拼音排序)
组织委员会
主任:高洪、范迪安
委员:杨文海、徐杨、
林茂、王晓琳、吕品晶、邱志杰、潘承辉
学术主持
范迪安
总策划
宋协伟
展览总监
张子康
策展人
景斯阳
行政统筹
董焕琴、车静、温猛、郑涛
展览统筹
倪尔璐
展览协调
吴景茜、黎超群、邓佳伟
展览设计
沈星逸、赵楠、赵恒阅、刘起、巩毅
策展团队
王琪、檀松冶、于天一、常祯、王晓彤、高心甜、王国栋、李鑫祥、王露、李晨雪、范纾怡、朱艺蒙、李润泽、吴嘉琪、王楠、余典而、胡瀚宇、黄婉婷、尹承修、李泽林、罗沃晴、郭怡敏
***
主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
指导单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设计学科评议组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承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
网龙网络公司
利亚德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798 CUBE
协办单位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U设计周
「未·未来」系列展览
展览平面图
「未·未来」系列展览
「未·未来」系列展览于2023「未·未来」国际教育论坛同期举办。“人类世”已经成为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共同关注的核心话语,用以指代人类活动给地球生态系统造成巨变后开始的一个崭新的地质年代。系列展览中的“合成生态-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生态融合-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生态远见计划-生”展览将通过呈现“人类世”的连锁反应,反思全球面临的生态危机与挑战;“瞰·见”国际艺术设计院校教学成果展将设计作为方法,以艺术设计教育作为解决方案,邀请全球百所艺术设计院校,呈现全球艺术设计院校前沿领域学科教学成果与设计方案。“创新机遇文献展”“理想与思想-未来城市文献展”及“设计新目标99+”展将基于设计学院的学科研究回应时代的变革及全球共同关注的议题。
「未·未来」 系列展览
“生态远见计划-生”Eco-Vsion Plan:SHENG
“生态远见计划-生”
Eco-Vision Plan:SHENG
展览时间
2023年4月1日-2023年4月23日
展览地点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二层B展厅
1 第三版块介绍
第二板块所有参展作品
“甡” SHEN
众生并立之貌,⽣态系统间的共⽣
甡shen
人类系统、非人类、半活体、合成生物……在同一时空中共享定量的物质,如同不胜其数的集合不断产生“交集”。在与自然力量的碰撞中,人类开始强烈期望回归一种“民胞物与”的天人合谐状态,从而重新权衡物质发展与自然进化的弹性相处模式和融合共生。该板块尝试在交叠的语境下展开关于有生命的机器亦或智能生物的未来想象,其创造对象从“以人为中心”、“人文主义”向“以生命为中心”的转变也许同样是探讨地球命运共同体的缩影。
自然生态中或许存在一种巧妙的平衡:莉迪亚·卡利波利蒂(Lydia Kallipoliti)的气候屋试图打造一个可持续的生活机器,奥龙·卡特斯和伊纳特·祖尔(Oron Catts & Ionat Zurr)通过“半活体”打造肉类消费的蜃景,在新知识及其应⽤的基础上反思人与技术的矛盾。格迪⽶纳斯·乌博纳斯(Gediminas Urbonas)游戏邀请观者进入沼泽,⽣物体和栖息地在脆弱的相互依赖关系下直觉性地共生。迈克尔·塞本(Michael Sedbon)则探索了⼀个以⾮⼈类事物代理为标志的时代,从⾃组织的城市基础设施到⽆处不在的政治驱动的数字⽹络,系统在协作和竞争之间摇摆不定。
参展艺术家
奥龙 · 卡特斯 Oron Catts
伊纳特 · 祖尔Ionat Zurr
Catts & Zurr的想法和项目超越了艺术的范围
作品经常被引用为新材料、纺织品、设计、建筑、伦理学、小说和食品等不同领域的灵感Catts & Zurr的兴趣是 "生命",更确切地说,是在新知识及其应用的基础上对生命关系和看法的转变。
作品“残缺不全的美⻝”(The Remains of Disembodied Cuisine),Oron Catts & Ionat Zurr
“残缺不全的美食”,在这个表演中,人类第一次吃到在实验室里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动物身体上切下来的肉,即食用一种由组织工程技术制造的半活体牛排。该项目批判了“无受害者的乌托邦”的愿景,在这个愿景中,我们将能够吃到肉而不需要屠宰动物。在道德层面上,该项目解决了人类与生物世界之间最常见的互动区,也探究了当有人“捣乱”他们的食物时,人们所明显感到的不安。该项目在提供“无受害者”肉类消费的幻觉的同时,也潜在地提出了一个乌托邦式的未来,在这种情况下,用于食物消费的动物的杀戮和痛苦将被减少——也许随之而来的,与食品工业相关的生态和经济问题也能获得解决。然而,如果使我们的食物成为一个新的对象或存在的类别,即“半活体”,在这一行为的逻辑链中,半活体同样有可能被迫成为新的被剥削对象。
迈克尔·塞本 Michael Sedbon
伦敦艺术大学传媒学院交互设计硕士学位
生物艺术和设计奖的获得者;是一名交互设计师和艺术家
他的作品通过数字网络技术和系统与非人类智能(植物、单细胞生物、昆虫、细菌等……)的融合来探索信息世的问题,被视为我们当前的文化时代,信息是对人类社会和环境产生最大影响的力量。
作品“CMD 2.0”,Michael Sedbon
“CMD 2.0”是由3个生物反应器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共享⼀个光源。归功于它们生产氧气所获得的信用,每个光合细菌的菌落都可以要求获得光照。伴随资源使用权地给予,人工智能在这些蓝藻菌群上测试不同的金融系统种群,光合细胞和计算机在试验不同的政治制度。驱动市场的规则是通过遗传算法优化的:遗传算法将这些原社会的规则描绘成基因通过培育社会的种群,继而产生新⼀代的市场。
格迪米纳斯 · 乌博纳斯 Gediminas Urbonas
肯·里纳尔多 (Ken Rinaldo) 因互动生物艺术、机器人技术和三维动画而受到国际认可。他的艺术、科学实践是破解复杂的社会、生物和机器共生体的平台。里纳尔多专注于跨物种的交流,研究方法以增强动物、昆虫、细菌和新兴机器智能,因为它们自我组织并共同居住在地球上。作为一个模型的生命系统一直是批判性地询问技术的工具,它本身现在制定了进化的生存本能和新兴的自我意识软件代理
作品“沼泽游戏”(Swamp Game),Gediminas Urbonas
这款探索性游戏正对观者发出邀请,以体验在有知觉的沼泽——这个可以感受生物及其栖息地之间脆弱的相互依赖关系的完美环境——之中所展开的同情关系。在这里,社区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其他成员所处环境的一部分,也被整体生存所必需。游戏探索了视角的变化,允许我们通过漂浮在沼泽生物中体现不同的物种:植物、昆虫、鸟类、两栖动物、真菌、细菌或藻类,并将发现食人魔形而上学的主要规则:要成为另一个,你必须被吃掉。
该游戏以立陶宛的Aukštumala沼泽为模型,德国植物学家卡尔·艾伯特·韦伯(Carl Albert Weber, 1856-1931)在那里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湿地科学研究。游戏中的生物受到了韦伯绘画的启发,同时也受到了生物学家收集的科学数据的启发。大气声音所唤起的深度聆听将探索者带入一个由嵌合形状和饱和颜色组成的变形世界,在那里,移动的规模和速度会随着视角的变化而变化。沼泽世界是不确定的。因此,这里的导航是靠直觉的。一个人应该放弃人类对生产力和竞争的欲望,以允许其他方式认识世界。
在这里,有生命的物种充当着地质、生物、化学、物理和形而上学知识以及想象的管道。这些半虚构的代理人的创作灵感来自Donna Haraway的科幻概念,即投机讲故事和科幻小说,探索投机生态设计,具体的地方故事和叙事。混乱和刺激的沼泽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来测试共生的想法——集体形成和成为一起——为了找到一种新的共存的精神,一种认识我们周围生态的诗意和政治力量的方式。
莉迪亚 · 卡利波利蒂 Lydia Kallipoliti
Lydia Kallipoliti是一位建筑师、工程师和学者,她的研究重点是建筑、技术和环境政治的交汇点。她是纽约库珀联盟的助理教授。Kallipoliti是《封闭世界的建筑,或者,什么是狗屎的力量》(Lars Muller出版社,2018年)、《牛津环境科学英语百科全书》的生态设计史(2018年)的作者,也是2010年《建筑设计》杂志EcoRedux的编辑。
作品“气候屋2020;黑客攻击国内机器”(Climate House 2020; Hacking Domestic Machines),Lydia Kallipoliti
后疫情时代,房屋变成了一个新形成的世界秩序,今天的社会革命应该从房屋开始,以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屋2020”(Climate House 2020)研究了房屋的智能、绿色、可持续系统,并批判如“黑客”一样监视控制用户的家用电器。该项目旨在将居住生活需要的设备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创造抵抗的工具,将房屋塑造成一个自我新陈代谢的系统。气候屋2020是对舒适的理想化、对疾病的恐惧、对生物控制的迷恋和对遏制的批判。由于当前的生活方式,生活被监测并量化、商品化、货币化。该项目试图打造一个可循环的生活机器,重新利用废水,滋养花园种植食物,展示了食品供应链的脆弱性和局限性,以及我们可以设想的可通过循环资源生产食物的替代性微环境,这些小规模的微生物群落告诉我们,在所有的可能性中,我们生活中对微环境的遏制将反过来危害到我们。
郭易卓 Guo Yizhuo
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时装设计方向,2022年被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中央圣马丁学院、切尔西艺术学院录取为硕士研究生,深圳易动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
作品关注生态生存问题、未来材料设计
作品“气候皮肤”(Climate Skin),郭易卓 Guo Yizhuo
《气适万形》取自战国《列子·天瑞注》:“一气之变,所适万形。”空气是存在于我们身边最唾手可得却常被忽视的材料,对空间形态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的今天,未来的空气中会有怎样的“呼吸”形式?作品围绕人体与空间、身体延伸设计,可穿戴面料研究中借用了建筑中“气承式膜结构”和响应式“可动表皮”等结构,以及充气空间的便携性、可移动性,探索动态服饰空间收缩和膨胀的变化。意在将空气作为材料媒介、可穿戴作为其载体而对环境空间进行响应,重新思考衔接人与空气的桥梁。
刘桂⽻ Guiyu Liu
刘桂⽻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她的创作关注于身体与环境的关系,探索多维度的身体感知延伸⽅式。基于⽣命机制被算法和数据介⼊的语境,围绕着身体感知延伸与智能技术的话题,主要通过交互影像、智能可穿戴装置、⽣物媒介、物理互动装置等⽅式进⾏相关表达,作品曾在⼆⼗余个国际与国内展览中展出。
作品“ 共⽣者·它是个体也是群落”(The Symbiote-It’s an individual and a community ),刘桂⽻ Guiyu Liu
植物群落是不同植物在⻓期环境变化中相互作⽤,相互适应⽽形成的组合,⼈类社会亦如此。⼈类因便于⾃⼰的需求习性从群落中移栽植物,将其种类规训。我们曾都来⾃细菌,尽管我们现在和植物共⽣,它们呼出的氧⽓和我们呼吸的⼆氧化碳是这种共⽣关系的⼀部分。我们依赖它们,但很多时候,我们都置身其中确熟视⽆睹。作品通过智能可穿戴装置的⽅式,以植物的习性约束身体,身体置于植物群落中不可移动,通过数据监测和可穿戴反馈感受植株的⽣命⽓息,⼀场身体与植物的相互规训相互共⽣的状态展示。
2 展览概况
“生态远见计划-生”展览以“生”为主题,自甲骨文草木萌发的字义为启始,连接生命、生态、生活、 生产的不同图景。展览板块由“産 Chan”、“眚 Sheng”、“甡Shen”、“甠Qing”四部分构成,以生命设计、超物体、合成生物材料、后人类、第三自然、生态资本、响应式环境、气候设计、复原力等关键词为线索,涵盖来自15个国家及地区的28位艺术家设计师,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荷兰建筑设计博物馆等涉及45个物种的32件艺术设计作品,尝试通过全新视角探求“生”活的变迁、“生”境的变局、“生”态的变革以及“生”存的变机,以期从中国生态语境和文化背景出发,探讨生态危机背后具有远见性的新机遇,呼唤一场跨文化、跨时空、跨领域的国际生态对话。
The "Eco-Vsion Plan-Sheng" exhibition starts from the Chinese character "生, sheng", whose original meaning in the oracle bone script is the sprouting of grass and trees, and which can been to connect the different scenes of life, ecology, living and production. The exhibition is composed of four sections, each with an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bearing the symbol: "產 Chan", "眚 Sheng" and "甡 Shen" and “甠Qing”, and revolves around keyworkds such as Life Design, Hyperobjects, Synthetic Biomaterials, Posthuman, Third Nature, Ecological Capital, Responsive Environment, Climate Design, Resilience, etc. It involves 28 artists and designers from 15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cluding Harvard Universit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the Netherlands Museum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with 32 pieces of art and design projects of 45 species, in an attempt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living", "habitat", "ecology" and "survival" through a brandnew perspective, so as to explore the visionary new opportunities behind the ecological crisis from the ecological context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China, and to call for an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dialogue across cultures, time and space, and fields.
3 学术版图
从全球地理维度看,此次展览中艺术作品所研究的物种,主要分布于欧洲、美洲、亚洲、澳洲、非洲的沿海地区。从“法国菌群蓝藻”、“亚马逊热带雨林”等植物到“非洲大象”、“福建沿海的黄鱼”、等物种;从“松鼠”“荷兰的农业植物”“智利的皂⽪树” “美国纽约东河布鲁克林海军工厂当地濒危物种冷冻胚胎”等有机体到“岩石”“草木灰”“矿场”等无机体;从“病毒”“空气”“立陶宛奥克斯图马拉荒原沼泽中的真菌”等细胞尺度到“未来人类”等元宇宙尺度,用组织工程技术制造的“半活体牛排”等也同样被纳入展览之中。参与物种的多样性即决定了展览“超物体”、“后人类”、“第三自然”等特点。
4 文献板块|万物丛生在生态设计文献板块“万物丛生”中,生态设计从1960年到2022年的历史发展脉络被重新梳理和视觉化呈现,同时联合【卷宗书店】,展示生态设计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书籍资料。在此,来自过去与未来、在地与他场的生命意识,将展开一场跨时空的对话和交流。
5 参展艺术家
吉尔伯特 · 埃斯帕扎
Gilberto Esparza
华金 · 法尔加斯
Joaquin Fargas
郭易卓
Yizhuo Guo
莉迪亚 · 卡利波利蒂
Lydia Kallipoliti
玛雅 · 克莱默
Maya Kramer
杨郦
Li Yang
刘桂羽
Guiyu Liu
玛丽 · 马廷利
Mary Mattingly
肯 · 里纳尔多
Ken Rinaldo
丹 · 罗斯加德
Daan Roosegaarde
迈克尔 · 塞本
Michael Sedbon
马林 · 萨瓦
Marin Sawa
艾伦 · 萨耶格
Allen Sayegh
谭君妍
Adelaide Lala Tam
奥尔坎 · 特尔汉
Orkan Telhan
理查德 · 韦勒
Gediminas Urbonas
格迪米纳斯 · 乌博纳斯
Richard Weller
皮纳尔 · 约尔达斯
Pinar Yoldas
奥龙 · 卡特斯 & 伊纳特 · 祖尔
Oron Catts & Ionat Zurr
赵峰 and 林惠义
Chow and Lin
数据可视化设计工作室
Accurat
设计地球
Design Earth
尘埃蓝小组
Dust Blue
食物地理学小组
Food Geography Group
研究型设计工作室
Formafantasma
NEDO工作室
NEDO Studio
城市设计研究小组
Terreform One
WHOM数字艺术团队
WHOM Digital Art Team
生态空间计划
Zoop
Co-Space
卷宗书店
JUANZONG BOOKS
(按姓氏拼音排序)
组织委员会
主任:高洪、范迪安
委员:杨文海、徐杨、
林茂、王晓琳、吕品晶、邱志杰、潘承辉
学术主持
范迪安
总策划
宋协伟
展览总监
张子康
策展人
景斯阳
行政统筹
董焕琴、车静、温猛、郑涛
展览统筹
倪尔璐
展览协调
吴景茜、黎超群、邓佳伟
展览设计
沈星逸、赵楠、赵恒阅、刘起、巩毅
策展团队
王琪、檀松冶、于天一、常祯、王晓彤、高心甜、王国栋、李鑫祥、王露、李晨雪、范纾怡、朱艺蒙、李润泽、吴嘉琪、王楠、余典而、胡瀚宇、黄婉婷、尹承修、李泽林、罗沃晴、郭怡敏
***
主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
指导单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设计学科评议组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承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
网龙网络公司
利亚德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798 CUBE
协办单位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U设计周
「未·未来」系列展览
展览平面图
「未·未来」系列展览
「未·未来」系列展览于2023「未·未来」国际教育论坛同期举办。“人类世”已经成为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共同关注的核心话语,用以指代人类活动给地球生态系统造成巨变后开始的一个崭新的地质年代。系列展览中的“合成生态-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生态融合-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生态远见计划-生”展览将通过呈现“人类世”的连锁反应,反思全球面临的生态危机与挑战;“瞰·见”国际艺术设计院校教学成果展将设计作为方法,以艺术设计教育作为解决方案,邀请全球百所艺术设计院校,呈现全球艺术设计院校前沿领域学科教学成果与设计方案。“创新机遇文献展”“理想与思想-未来城市文献展”及“设计新目标99+”展将基于设计学院的学科研究回应时代的变革及全球共同关注的议题。
「未·未来」 系列展览
“生态远见计划-生”Eco-Vsion Plan:SHENG
“生态远见计划-生”
Eco-Vision Plan:SHENG
展览时间
2023年4月1日-2023年4月23日
展览地点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二层B展厅
1 第四版块介绍
第四板块所有参展作品
“甠” QING
雨而夜除星见也,求⽣追求平衡
甠qing
自然危机已悄然降临,新生态风险与新生命机遇共存。“和谐竞争”与“顺应增强”使人类开始主动找寻未来的生计与进化方式,即以“复归于朴”的自然心性,正视众生的递变进化,尊重万物的有机规律,敬爱生命的演替价值。艺术家们思考设计和艺术在未来如何帮助我们在地球甚至外太空更好地生存,提出弹性的、思辨性的问题举措,以支持人类和地球公民的永续、可持续发展,尝试在超人类,超生命,超生态,超经济的未来时代探寻一种并立共生,交融依存的机会。
马林·萨瓦(Marin Sawa)博⼠的研究向观者带来活微⽣物进⾏设计的新概念。同样是对生物领域的探索,吉尔伯托·埃斯帕萨(Gilberto Esparza)重新设想了污⽔的管理,技术作为提出问题和解决⼈类⾜迹对地球上⽣命影响的可能性发挥重要作用。艾伦·萨耶格(Allen Sayegh)着眼于彼此之间以及与所居住的地⽅的互动。丹·罗斯加德(Daan Roosegaarde)关注的议题则更为当代,新作GROW致敬农业之美,URBAN SUN则悬挂起世界上第⼀个能清除公共空间中冠状病毒的⼈造太阳。通过互动设置将技术与艺术融合到城市环境中去。奥尔坎·特尔汉(Orkan Telhan)融合了从合成⽣物学到⼈⼯智能不同的技术框架。利亚姆·杨(Liam Young)的《星球之城》在设计、虚构和未来的空间中运作,是对城市网络的批判性思考和风险管理。华金·法尔加斯(Joaquín Fargas)的项目以极⼩的规模代表了人类所凭依的星球,脆弱、重要且亟待关注,期待产⽣可能的对话和混合⽣态。
参展艺术家
马林·萨瓦 Marin Sawa
Marin Sawa 博士是一位建筑师/生物设计师,他的研究开创了设计与生物技术的交叉领域。她的工作探索了光合微生物的生态界面,并开发了基于实验室的生物设计实践和合作。她设计了微生物生物光伏 (BPV) 的微架构,通过含氧光合作用产生生物电。
作品“藻类生物打印机”(Algaerium Bioprinter),Marin Sawa
现代藻类生物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技术官僚主义的推动,以应对粮食和能源危机。这项生物技术工作寻求利用微藻不是为了技术官僚的目的,而是为了在“生态”交叉口重建社会实践,正如 Félix Guattari (1989/2000) 所倡导的那样,通过编织自然环境的三个领域(微藻的光合作用) 、社会关系(数字印刷)和心灵(创作过程)。我与生物化学家的实验室合作开发了藻类印刷技术,将喷墨打印技术应用于纸上的藻类种子,以在一个紧凑的创意系统中生长和利用它们的空气净化、健康食品和生物电应用——这是一种用活微生物进行设计的新概念。Algaerium Bioprinter是一个装置,将藻类打印技术与生物工业联系起来——生物设计领域从“智力消费”到“功利消费”的新兴发展。
吉尔伯特 · 埃斯帕扎 Gilberto Esparza
他的研究基于他基于对生命固有智慧的辩护和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重新思考,将技术作为提出问题和解决人类足迹对地球上生命影响的可能性。他的实践运用了消费者回收技术和生物技术实验。他的项目合作方包括西班牙卡塔赫纳大学的化学工程和工艺小组、国家理工学院的 CINVESTAV 机电一体化领域、 Juriquilla 的工程学院、墨西哥大学、瓜纳华托大学的数字艺术等研究中心。
作品“自体光合作用的植物”(Autophotosynthetic Plants,Gilberto Esparza
该项目采用了活性有机体的形式,由一组模块化的微生物细胞组成,培育来自利马(Lima)水系统不同部分的细菌菌落,而这些细菌将通过新陈代谢产生电能,并改善水质。这些模块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水力网络,将生物过滤水管理到中央容器,创造一个能让来自不同营养级的生产者物种和消费者物种(原生动物、甲壳类动物、微藻和水生植物)能够达到内稳态平衡的最佳环境。细菌产生的电能可以转化成光能帮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使这些在中央容器中的植物完成它们新陈代谢的过程。
利亚姆·杨 Liam Young
利亚姆-杨是一位设计师、导演和BAFTA提名的制片人,他在设计、虚构和未来的空间中运作。他被BBC描述为 "设计我们未来的人",他富有远见的电影和推测性的世界既是明天的非凡形象,也是对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紧急审查。作为一个世界建设者,他为电影和电视业设想了我们想象中的未来的城市、空间和道具,他自己的电影已经在4频道、Apple+、SxSW、Tribeca、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皇家学院、威尼斯双年展、BBC和卫报等平台首映。
作品“星球之城”( Planet City)Liam Young
“星球之城”是一部电影和一本书籍,其背景是⼀个容纳100亿人的想象中的城市。在那里,我们将世界的其他地方交给一个全球规模的荒地,并归还被盗的土地。这部电影跟随⼀个连续的节日队伍在城市中循环跳舞。每一天,它都与不同的狂欢节、文化和庆祝活动相交,一边行走,一边改变节奏,在新的颜色、服装和喧闹声中无休止地循环。在“星球之城”中,我们看到气候变化不再被理解为技术问题,而成为意识形态问题,植根于文化和政治之中。这是⼀个形如城市的虚构,同时也是对明天的非凡想象,对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重新审视。
华金 · 法尔加斯 Joaquin Fargas
阿根廷圣伊西德罗探索艺术、科学和技术中心主任
美洲阿比尔塔大学UAI拉丁美洲生物艺术实验室主任
作品“生物圈项目”(The Biosphere Project),Joaquin Fargas
“生物圈项目”由隔离在密封容器内的自然生态系统组成,它们只被允许受到热和光的外部影响,依赖光作为能量来源,以促进它们内部发生的生命周期的发展和持续存在。这些系统以极小的规模代表了我们的星球,并显示了它的脆弱性以及对之投以关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球体由玻璃体、有机玻璃等物质构成 ,被放置在由不锈钢、铁、铝制成的不同高度的支架上,或者索性悬挂在天花板上,作为地球的隐喻,在一个无限小的尺度上被展示、被注视。
奥尔坎 · 特尔汉Orkan Telhan
Orkan Telhan,跨学科艺术家,跨学科设计师和教育家,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美术-新兴设计实践副教授,Biorealize联合创始人。他专注于合成生物学和生物设计,研究重点是疑问对象、界面和媒体的设计。特尔汗希望通过设计为社会创造一个更具责任感的未来。他一直对设计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充满兴趣。特尔汗密切关注着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等重大议题,他使用不同的技术框架,从合成生物学到人工智能,为这些大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作品“马塔德罗的果实”(Fruits of Matadero),Orkan Telhan
“马塔德罗的果实”(The Fruits of Matadero)这是马德里文化中心为解决西班牙的气候变化问题所做的五个委托项目之一。本作品让公众能够参与以热岛为主的城市空气环境中的气候变化中。该项目的委托地点是一个没有树的旧屠宰场。特尔汉便利用这个特点建立了一个树荫,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冷却问题。人类喜欢以吃东西的方式带来生理上冷却——流汗。特尔汉制作了一个树上的自动售货机,发酵有机体,给自己充电,晒太阳,然后当有人用他们的手机支付他们的冷冻水果时——就像自动售货机一样售卖不同香料的冰激凌,冰棒的味道是根据不同强度的香料设计的,并用微生物制造风味、蛋白质和营养物质,这会带来人不同程度的出汗感受,如2.5度、3.3度,Matadero 的水果具有特殊的益生菌成分,具有三种口味,从而回应COP21 和《巴黎协定》期间做出的全球变暖限度承诺(承诺将温度变化控制在1.5-2C°,但当前已到达2.7-3.7°)。
丹·罗斯加德 Daan Roosegaarde
丹·罗斯加德(Daan Roosegaarde)是一位荷兰艺术家,也是Studio Roosegaarde 的创始人,该工作室开发了将技术与艺术融合到城市环境中的项目。丹·罗斯加德是一位创造性的思想家和社会设计的制造者。他对自然和科技的迷恋体现在他的标志性作品中,例如能将水的力量可视化的虚拟洪水“Waterlight”、将雾霾变成珠宝的世界上第一台最大的室外空气净化器“Smog Free Project”、白天充电,夜间发光的道路“Smart Highway”、太空垃圾可视化和升级回“Space Waste Lab”,世界上第一个可以清除公共空间中的冠状病毒装置“Urban Sun”。
作品“生长”(Grow),Daan Roosegaarde
Daan Roosegaarde 的最新作品 GROW 是对农业之美的致敬。在世界电影首映式中,GROW 以红色和蓝色光波在巨大领域上的明亮梦幻景象出现。GROW 的灵感来自可改善植物生长和恢复力的科学光配方。大多数时候,我们几乎没有注意到地球上巨大的区域正在为我们提供食物。GROW 强调了农业系统创新的重要性:尖端的灯光设计如何帮助植物更可持续地生长?我们怎样才能让农民成为英雄?
作品“城市太阳”(Urban Sun),Daan Roosegaarde
设计师 Daan Roosegaarde 及其团队的 URBAN SUN 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安全的远紫外线 222 纳米光对冠状病毒的公共空间进行消毒的人造太阳。在鹿特丹成功启动后,URBAN SUN 将前往丹麦奥胡斯节、美国亚特兰大设计博物馆、阿联酋 2020 年迪拜世博会荷兰馆等地进行世界巡回演出。URBAN SUN 是一种创新设计的装置,它创造了更好、更安全的空间,让呼吸更自由。
艾伦 · 萨耶格 Allen Sayegh
INVIVIA是⼀个设计智囊团,成⽴初衷是相信没有⼀个特定的⽅法或学科有解决复杂问题的答案,跨学科⽅法才是创新的关键。⾃成⽴以来,便以这种合作⽅式⼀直保持着其跨学科的思维⽅式
作品“10⽉21⽇2050年上午9:32:当夏洛特滑倒时”(Oct 21 2050 9:32 AM: When Charlotte Slipped),Allen Sayegh
这幅3×10⽶的壁画⽤投影动画描述了对2050年世界的猜测,海平⾯上升和科技发展已经影响到我们社会和⽇常⽣活的各个⽅⾯。⽓候变化将世界划分为两个物理部分--海平⾯以上和海平⾯以下。叠加在壁画上的是三个微妙的动画,强调了三个平⾏时刻的变化。仔细观察会发现,在⽔⾯下,藤壶涂抹着⼀边的建筑物,沙丘横扫过去的公共空间。⽼妇⼈与他们的餐具柜争吵,⽗⺟带着他们的孩⼦从半埋的公共汽⻋站滑下来。夏洛特——这个⾃主系统,看着这个世界的居⺠所经历的欢乐和挣扎,以及他们在与⾃⼰不断变化的身份搏⽃时留下的痕迹。随着深⼊的研究这个世界也展现出来⼏种对⽴关系。有的⼈正在适应海洋⽣活,⽽有的⼈则不适应。有的⼈已经接受了⾃主系统,有的⼈仍然觉得很难信任它们。这幅壁画促使我们思考,作为⼀个社会,我们如何应对我们环境中不可避免的变化。
拉尼娅·⼽恩 Rania Ghosn
艾尔·哈迪·贾扎伊⾥ EI Hadi Jazairy
地球设计是⼀个研究机构,由⼽恩和贾扎伊⾥于2010年创⽴。他们的⼯作是以投机性建筑项⽬为媒介,将⽓候危机公之于众。地球设计是美国艺术家奖学⾦、建筑联盟⻘年建筑师+设计师奖、Boghossian基⾦会奖和ACSA教师设计奖的获得者以表彰他们在建筑和相关环境设计领域的杰出⼯作。
作品“设计地球”(Design earth ),Rania Ghosn & EI Hadi Jazairy
坐落在纽约的美国⾃然历史博物馆以其动物标本展览闻名于世。在 "⾮洲哺乳动物馆"中,⼋只⼤象被安装和排列起来,仿佛准备冲出博物馆。《房间⾥的⼤象》是⼀部动画短⽚,它想象着如果这群⼤象的⼥族⻓活过来,在纽约的街道上狂奔,呼吁⼈们采取⽓候⾏动,会发⽣什么。对⼤象来说,这意味着质疑作为碳密集型活动地的博物馆,以及⽀持博物馆的资⾦来源。通过将这⼀信息带到城市的街头,⼤象强调了博物馆在呼吁⽓候正义中应扮演的要⻆⾊。同时,这部影⽚提醒我们,博物馆并不是单纯的收藏和展示空间。它们表现世界的⽅式往往产⽣或延续了分裂和不平等。这包括将⼈类与⾃然分开,这个裂缝是⽓候危机的核⼼所在。在这个意义上,⼤象代表了整个地球,警告我们不要继续⾛这条破坏性的道路。
数字艺术团队WHOM
“我们¹人类²在³火星⁴”数字艺术团队成立于2020年,策展团队成员来自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和艺术管理学院,专注于当代数字艺术策展实验。
作品“ 我们¹人类²在³火星⁴”,数字艺术团队WHOM
“我们¹人类²在³火星⁴”项目,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主办,宋协伟院长担任学术主持,薛天宠、王乃一两位老师指导,贺彦朝、秦漫、任庆齐、张千艺、黄筱茜共同策划,在网龙网络公司技术支持下完成研发,以三维技术搭建场景进行多人游戏化体验。项目假设了一个真实存在却从未被人亲临的火星场景,在虚拟星际移民的环境中探讨自我意识、生存危机、制度更迭以及文明演变的可能性。火星⁴是伴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开来的情景下诞生的,在如今这个特殊的后疫情时代,火星⁴有其存在的意义。
2年内,先后有超过40位先锋艺术家在这个虚拟展览平台,实现他们本无法在现实场域中实现的那些兴奋且大胆的观念。这种突破性的展览体验方式不仅带给艺术家一次全新的展示机会,也带给观众巨大的兴奋和参与度。团队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种多样化的公共艺术展览,帮助艺术家与观众不断打破现实世界的限制,扩充生活的可能性。
参展艺术家:
艾逸天、程毕迪斯、方政、费笑天、葛宇路、宫一宁、胡帅、胡婧飞、胡靖、黄筱茜、康艺、李若菡、李思慧、李思奇、李尚儒、梁嘉慧、梁文华、陆琦、雷宏才、连吴楚、毛嗡嗡、彭嘉、沙靖海、苏永健、邱宇、全力、宋冠璁、王东翰、王鹏、王一才、温晓彤、吴碧琳、肖靓、熊淼、熊樱菲、许小艺、薛若哲、杨日升、杨松、张熙
⻝物地理学⼩组 Food Geography Group
发起人:韩涛、景斯阳
“我们进食的方式代表了人类和自然界最深刻的联系”
——迈尔克· 波伦
⻝物不仅是每个⼈⽇常⽣活的必需品,也是连接⼈与⼈、⼈与⾃然的要媒介。正如迈克尔·波伦所说,“我们进⻝的⽅式代表了⼈类和⾃然界最深刻的联系”。⻝物地理学⼩组⽤不同的尺度作为研究框架,从不同的视⻆出发去分析不同种类的⻝物,在细胞尺度、身体尺度、房间尺度、社区尺度、城市尺度、地图尺度和元宇宙尺度中观察和分析,喂⻝异托邦(⾯包)、粒粒⽣息(咖啡)、酒神降临(酒)、碳基共同体鸡蛋)、钠离⼦⽀配史(盐)、⻥宙⼤爆炸(⻥)、糖果屋:意识⼯⼚(糖)、别让⽜奶得逞(⽜奶)、⽆法被定夺的存在(胡椒)、⻩油:⻝物⾥的权⼒(⻩油)、⼀⽚树叶的旅⾏(茶)等作品在想象地理学的基础上通过绘图术来分析与理解特定⻝物在空间、地理学上的历史发展、⽣产制造、消费与传播⽅式,在其中挑选了喂⻝异托邦、粒粒⽣息、酒神降临、碳基共同体四组作品进⾏展览。
作品“喂食异托邦”,檀松冶、邓佳伟
作为人对于物质需要中温饱的象征,面包已经化身成为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利。作者檀松冶和邓佳伟将“面包”隐喻成权利中心用来控制民众的政治手段。制造饥饿焦虑、食物教育、膳食指南等一系列行为,组成规训和诱导民众的方法和规则。作者根据不同的社会尺度,构建出一幅以面包作为资源循环的地下异托邦景象。
作品“粒粒生息”,王露、李晨雪
从最初的“阿拉伯酒”到如今上班族手中的精神良药,怎么也不会想到你喝的某一杯咖啡会影响到远方栖息地的候鸟。地图从生产与消费的角度,讲述了一粒咖啡豆与人类历史进程的关系。作为植物,它是联系人与生态系统的媒介;作为食物,它又是社会经济与人类活动的见证。本地图将咖啡豆作为研究对象,以整个咖啡流水线制造工厂的空间结构为载体,将研究对象和事件从微观到宏观、个体到整体(从右到左)编排在了“流水线”的各个节点,总共分为7个尺度:细胞尺度-果实、身体尺度-营养、房间尺度-生活、社区尺度-消费、城市尺度-营销、全球尺度-文化、元宇宙尺度-未来。
作品“碳基共同体”,杨佳煜、杨洁
本次研究以鸡蛋为对象、以人为纽带,重构一个“新的人”。所谓“新的人”便是一种碳基共同体。作品依据某些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从鸡蛋自身的角度,陈述的历史发展脉络和信息轨迹图——用来探寻人与鸡蛋之间的关系以及探寻其共存本质。
作品“酒神降临”,吴景茜、王思睿
在作品“酒神降临”中,作者以葡萄酒作为研究对象,古印度的人体脉轮图作为制图的载体。脉轮系统将人体分为七个部分,将其对应七个尺度、七个世界、葡萄酒生产的七个步骤,并用神话寓言的方式编写了一个关于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故事。既赞颂了酒神精神中美妙的艺术创造性,也展现了酒神欢宴中那狂热的毁灭性。
2 展览概况
“生态远见计划-生”展览以“生”为主题,自甲骨文草木萌发的字义为启始,连接生命、生态、生活、 生产的不同图景。展览板块由“産 Chan”、“眚 Sheng”、“甡Shen”、“甠Qing”四部分构成,以生命设计、超物体、合成生物材料、后人类、第三自然、生态资本、响应式环境、气候设计、复原力等关键词为线索,涵盖来自15个国家及地区的28位艺术家设计师,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荷兰建筑设计博物馆等涉及45个物种的32件艺术设计作品,尝试通过全新视角探求“生”活的变迁、“生”境的变局、“生”态的变革以及“生”存的变机,以期从中国生态语境和文化背景出发,探讨生态危机背后具有远见性的新机遇,呼唤一场跨文化、跨时空、跨领域的国际生态对话。
The "Eco-Vsion Plan-Sheng" exhibition starts from the Chinese character "生, sheng", whose original meaning in the oracle bone script is the sprouting of grass and trees, and which can been to connect the different scenes of life, ecology, living and production. The exhibition is composed of four sections, each with an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bearing the symbol: "產 Chan", "眚 Sheng" and "甡 Shen" and “甠Qing”, and revolves around keyworkds such as Life Design, Hyperobjects, Synthetic Biomaterials, Posthuman, Third Nature, Ecological Capital, Responsive Environment, Climate Design, Resilience, etc. It involves 28 artists and designers from 15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cluding Harvard Universit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the Netherlands Museum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with 32 pieces of art and design projects of 45 species, in an attempt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living", "habitat", "ecology" and "survival" through a brandnew perspective, so as to explore the visionary new opportunities behind the ecological crisis from the ecological context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China, and to call for an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dialogue across cultures, time and space, and fields.
3 学术版图
从全球地理维度看,此次展览中艺术作品所研究的物种,主要分布于欧洲、美洲、亚洲、澳洲、非洲的沿海地区。从“法国菌群蓝藻”、“亚马逊热带雨林”等植物到“非洲大象”、“福建沿海的黄鱼”、等物种;从“松鼠”“荷兰的农业植物”“智利的皂⽪树” “美国纽约东河布鲁克林海军工厂当地濒危物种冷冻胚胎”等有机体到“岩石”“草木灰”“矿场”等无机体;从“病毒”“空气”“立陶宛奥克斯图马拉荒原沼泽中的真菌”等细胞尺度到“未来人类”等元宇宙尺度,用组织工程技术制造的“半活体牛排”等也同样被纳入展览之中。参与物种的多样性即决定了展览“超物体”、“后人类”、“第三自然”等特点。
4 文献板块|万物丛生在生态设计文献板块“万物丛生”中,生态设计从1960年到2022年的历史发展脉络被重新梳理和视觉化呈现,同时联合【卷宗书店】,展示生态设计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书籍资料。在此,来自过去与未来、在地与他场的生命意识,将展开一场跨时空的对话和交流。
5 参展艺术家
吉尔伯特 · 埃斯帕扎
Gilberto Esparza
华金 · 法尔加斯
Joaquin Fargas
郭易卓
Yizhuo Guo
莉迪亚 · 卡利波利蒂
Lydia Kallipoliti
玛雅 · 克莱默
Maya Kramer
杨郦
Li Yang
刘桂羽
Guiyu Liu
玛丽 · 马廷利
Mary Mattingly
肯 · 里纳尔多
Ken Rinaldo
丹 · 罗斯加德
Daan Roosegaarde
迈克尔 · 塞本
Michael Sedbon
马林 · 萨瓦
Marin Sawa
艾伦 · 萨耶格
Allen Sayegh
谭君妍
Adelaide Lala Tam
奥尔坎 · 特尔汉
Orkan Telhan
理查德 · 韦勒
Gediminas Urbonas
格迪米纳斯 · 乌博纳斯
Richard Weller
皮纳尔 · 约尔达斯
Pinar Yoldas
奥龙 · 卡特斯 & 伊纳特 · 祖尔
Oron Catts & Ionat Zurr
赵峰 and 林惠义
Chow and Lin
数据可视化设计工作室
Accurat
设计地球
Design Earth
尘埃蓝小组
Dust Blue
食物地理学小组
Food Geography Group
研究型设计工作室
Formafantasma
NEDO工作室
NEDO Studio
城市设计研究小组
Terreform One
WHOM数字艺术团队
WHOM Digital Art Team
生态空间计划
Zoop
Co-Space
卷宗书店
JUANZONG BOOKS
(按姓氏拼音排序)
组织委员会
主任:高洪、范迪安
委员:杨文海、徐杨、
林茂、王晓琳、吕品晶、邱志杰、潘承辉
学术主持
范迪安
总策划
宋协伟
展览总监
张子康
策展人
景斯阳
行政统筹
董焕琴、车静、温猛、郑涛
展览统筹
倪尔璐
展览协调
吴景茜、黎超群、邓佳伟
展览设计
沈星逸、赵楠、赵恒阅、刘起、巩毅
策展团队
王琪、檀松冶、于天一、常祯、王晓彤、高心甜、王国栋、李鑫祥、王露、李晨雪、范纾怡、朱艺蒙、李润泽、吴嘉琪、王楠、余典而、胡瀚宇、黄婉婷、尹承修、李泽林、罗沃晴、郭怡敏
***
主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
指导单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设计学科评议组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承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
网龙网络公司
利亚德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798 CUBE
协办单位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U设计周
「未·未来」系列展览
展览平面图
「未·未来」系列展览
「未·未来」系列展览于2023「未·未来」国际教育论坛同期举办。“人类世”已经成为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共同关注的核心话语,用以指代人类活动给地球生态系统造成巨变后开始的一个崭新的地质年代。系列展览中的“合成生态-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生态融合-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生态远见计划-生”展览将通过呈现“人类世”的连锁反应,反思全球面临的生态危机与挑战;“瞰·见”国际艺术设计院校教学成果展将设计作为方法,以艺术设计教育作为解决方案,邀请全球百所艺术设计院校,呈现全球艺术设计院校前沿领域学科教学成果与设计方案。“创新机遇文献展”“理想与思想-未来城市文献展”及“设计新目标99+”展将基于设计学院的学科研究回应时代的变革及全球共同关注的议题。
About Us
Our Mission
We're Hiring!
Resources
Tutorials
Brand Assets
Contact Us
321-555-5555
info@
© 2020. Built with Strikingly.